2022年国内外食品相关产品缺陷召回情况汇总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事故深度调查、产品安全与质量担保等技术支撑和研究工作。本期梳理了该中心在2022年发布的产品召回信息,其中国内召回信息98例,国外召回信息15例。
一、国内缺陷召回分析
在2022年通报中,召回发布地区包括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省、上海市、新疆省等11个省市(不含被通报来源未知的情况),其中安徽省的召回数量最多,共39例,占比39.7%。被召回的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纸餐具、饮水杯等。
图1 2022年国内缺陷召回发布地区及召回数量分布图
图2 2022年国内缺陷召回产品类别分布情况
通报原因可分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和其他风险三类。
化学风险包括7项,召回最多的是一次性纸餐具,杯底距杯身10 mm内均有印刷,在套杯子时容易把颜色蹭到另一个杯子的内壁上,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杯子喝水时,印刷图案里的油墨可能会被摄入,尤其是含苯油墨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存在不合理危险。其次为玻璃杯颗粒耐水性不稳定、密胺餐具甲醛迁移量不合格、密胺餐具检出荧光增白剂、一次性塑料餐具中色母添加过量、硅胶奶嘴中挥发性物质超标、纸吸管中溶剂残留超标。
物理风险包括3项,占比最大的是一次性餐具的负重性能或抗压强度不合格,盛装了一定量的液体之后会出现较大变形甚至倒塌,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将难以拿捏住,手握时易变形,如装热水,可能会造成烫伤,存在安全隐患。其次为一次性纸餐具出现渗漏情况。
其他风险项包括5项,主要是产品标签不符合标准要求,如塑料饮水杯未标注热水警示标识,消费者在盛装热水时杯体温度过高,存在可能被烫伤危险;铝制产品未标识“不得接触酸性食品”(pH值小于5的食品),可能导致消费者误用,在接触酸性食品(如醋、柠檬、番茄酱等食品)时增加铝箔纸材质中的物质迁出的几率,存在污染食品的风险,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不粘锅未标识涂层“使用温度不得高于250 ℃”(长时间空烧或者加热至油沸腾可能超过250 ℃)。可能导致消费者误用,在长时间空烧或者加热至油沸腾的情况下会破坏涂层,增加部分涂层中的物质迁出的几率,存在污染食品的风险,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国内缺陷召回产品中,纸杯的图案印刷、一次性塑料杯的负重性能、纸碗抗压强度和标签标识是通报数量较多的项目,应予以重点关注:
(一)图案印刷
纸杯杯口距杯身15 mm内、杯底距杯身10 mm内有印刷,感官指标(印刷)项目不符合GB/T 27590-2011标准,消费者使用该类型的纸杯喝水时嘴唇接触杯口,印刷图案里的油墨可能会被摄入,同时在套杯子时,杯子底部有印刷图案,也容易把颜色蹭到另一个杯子的内壁上。
(二)负重性能、抗压强度
塑料杯的负重性能、纸碗抗压强度不合格时,可能会造成食物泄漏、散落,若装送高温食物时,极易造成烫伤,伤及使用者,影响消费者人身安全。
(三)玻璃杯的外表面温度、耐水性
当玻璃杯内充满热水时,玻璃水杯外表面温度过高,尤其当婴幼儿触碰到水杯,易导致被烫伤。玻璃颗粒耐水性不稳定,玻璃本身溶入水中的钠、钙、镁、硅酸盐等离子增多,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四)标签标识
标签标识是消费者直接了解产品信息的关键组成,如果标识上的信息表达不准确或者不规范,使用者在不能清楚全面的了解产品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因错误使用产品发生不可预见的伤害。
(五)挥发性物质
GB 4806.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奶嘴》要求,奶嘴产品应当在200 ℃,4 h试验条件下的挥发出来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含量应小于等于0.5%(质量分数)。主要由于生产企业在产品成型后,没有充分进行高温硫化,从而导致挥发性物质超标。
(六)溶剂残留
带印刷的纸制品生产工序多、供应链长、原辅料复杂。溶剂残留超标原因可能是生产环节中胶黏剂或者油墨印刷的溶剂残留,溶剂往往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和购买带印刷的食品接触用纸制品时应多闻气味,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带印刷的食品接触用纸制品。
二、国外缺陷召回原因及焦点关注
2022年,该中心发布了15例国外召回信息,涉及欧盟、美国、澳大利亚、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7例,占比46.6%,美国2例、澳大利亚6例(见图3)。
图3 2022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外缺陷召回情况
上述国外缺陷召回通报中,共涉及茶壶1例、钢制饮水杯1例、罐头瓶2例、硅胶奶嘴1例、咖啡杯1例、量杯1例、马克杯1例、食品电子温度计1例、食品加工机械1例、松饼模具1例、塑料瓶1例、压力锅1例、运动水瓶1例、自动搅拌机2例(见表2)。
从被通报的项目来看,国外缺陷召回与国内缺陷召回表现不同,即被通报原因各不相同,被通报的项目分散且无明显的集中表现。相应地,材质与被通报的原因无法看出直接联系。召回通报原因中,主要包含化学风险、物理风险。其中,化学风险因素5种,铅含量超标、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全氟辛酸(PFOA)检出是主要原因;物理风险因素10种,产生小零件、餐具使用过程中有脱落/断裂和玻璃制品破裂是造成物理风险如窒息、烫伤、割伤等的主要因素;其具体通报原因及风险类型详见表3。
综上所述,国外缺陷召回产品中,铅、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全氟辛酸(PFOA)含量超标是产生化学风险的主要原因,产品的物理构造缺陷可能产品伤害是物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铅、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全氟辛酸(PFOA)等化学指标,物理性能应当予以关注的重点:
(一)铅、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全氟辛酸(PFOA)等化学指标
过量的铅如果随食物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另外铅在环境中有长期持久性,对环境构成危害。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可能会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危害儿童健康。过量的全氟辛酸(PFOA)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发育和生殖毒性作用,并具有致癌作用。全氟辛酸还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中生物累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风险。
(二)物理性能
食品相关产品的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物理性能不合格,如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小零件、脱落/断裂等造成窒息危险;此外,电热水壶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使用过程中热水溢出,进而导致烫伤危险;压力锅锅盖安全系统故障,容易导致产品在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推开盖子,洒出内容物,造成使用者烧伤或烫伤。
三、应对建议
(一)重点地区、重点产品予以重点关注
在国内缺陷召回中,安徽省是发布召回数量最多的地区,该地区是纸杯、纸碗、一次性塑料杯等制品的重要生产区域,因此,建议当地监管部门针对该区域内的此类产品开展技术帮扶,提升产品质量。在上述缺陷召回中,纸制品中纸杯的图案印刷、一次性塑料杯的负重性能、产品的标签标识等项目是被通报次数较多的产品和项目,因此,建议在后续的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中针对上述产品的主要不合格项目开展监管。
(二)建议企业时时关注标准更新动态
2022年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标准有3项,涉及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食品接触用竹木材料及制品两项产品标准,一项检测方法标准。食品接触用纸制品新标准于2023年6月30日实施,过渡期期间企业应关注新增1,3-二氯-2-丙醇(1,3-DCP)和3-氯-1,2-丙二醇(3-MCPD)的残留量的风险管控,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环氧氯丙烷等添加剂的使用量,以降低后续的迁移风险。食品接触用竹木制品新标准已于2022年12月30日实施,该标准填补了我国在食品接触用竹木制品行业的标准空白,技术指标要求更全面细致,测试条件更严格,相关企业必要时及时送检以确保产品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三)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生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应该提升质量意识,建议市场监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依法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维护产品质量安全。